為什麼叫”肥皂”不叫”瘦皂” (參考:維基百科)
因為古人在黃河流域使用皂莢來洗衣服,後來到長江流域就沒有皂莢樹了,於是他們又發現另一種樹的果實跟皂莢的性能一樣,可以洗衣服,但比皂莢更為肥厚豐腴,所以,取名叫肥皂子,也叫肥皂果。後來發明了人造去污劑的時候,依然使用"肥皂"這個詞。
另外當然也有一些傳說,艾薇從網路上收集了一些,大家參考看看囉~~
(傳說一)
歷史上記載有一個叫薩佛(Sappho, aponification)的詩人,記載了在古希臘一個叫勒斯波斯的小島,當地人用動物祭天,由於焚燒動物時要用木材,木材的灰燼和動物脂肪混合產生了肥皂樣的黃色物質。大雨把這些東西沖刷到當地婦女經常洗衣的河流中,她們發現衣服洗的更乾淨。
後人為了紀念他,就把這個過程叫作皂化,化學名稱是製皂(Soap Making)。 (傳說二)(參考:奇摩知識堂)
現在的洗涤用品種類繁多,琳琅滿目。但它們的老祖宗,都是肥皂。考古學家認為,肥皂至少在三千多年前就有了。目前為止,人們公認肥皂的起源地是古埃及。
埃及古籍紀载:有一天,一位埃及法老設宴招待鄰邦的君主,準備了極豐盛的飯菜,在御膳房裏,上百名厨師正在炊烟中忙着做各種佳餚;忽然,一個厨師不慎將一盆油打翻在炭灰裏,他急忙用手將沾有油脂的炭灰捧到厨房外面倒掉。等他回來用水洗手時,意外地發現手洗得特别乾淨。厨師非常奇怪,因為平時厨師門洗手時,爲了去掉油污,都先用细沙搓一遍,然後再用清水洗。而這次他没有用沙子,就將油污洗得很乾淨。於是,他請别的厨師也來試一試。结果,每個人的手都洗得同樣乾淨。從此以後,王宫的厨師們就把沾有油脂的炭灰當做洗手的東西了。
後來,這件事情讓法老胡夫知道了,他就吩咐僕人按照厨師們的方法把掺有油脂的炭灰製成一塊一塊,這是人類史上最早的肥皂。
這種製皂的方法漸漸的傳到了希臘,又傳到古羅馬和英國。在古羅馬,人們製造肥皂食用山羊、绵羊或牛的油脂加水和由樹木燒成的灰製作。那時人們使用肥皂洗臉,還製造出彩色的肥皂。
在英國,女王伊莉莎白一世下令在布里斯吐勒城建了一座皇家肥皂城,這是世界上第一家肥皂城。英國人用煮化的羊脂混以燒碱和白垩土製作肥皂,而女王就用這種肥皂來洗澡。
俄國在彼得大帝時也出現了肥皂,但只有貴族才能使用。 1791年,法國化學家盧布蘭首先用電解食鹽的方法取得了燒鹼(氫氧化納NAOH),這種簡便的方法使肥皂成本大為降低。從此,肥皂才成為一種物美價廉實用的日用品,進入了尋常百姓家。 (傳說三)
傳說在五千年前古羅馬的SAPO的山丘上發現了肥皂...到了西元八、九世紀的時後,,歐洲各地開始出現了肥皂工匠。十二世紀初,地中海沿岸的城市開始以橄欖油為材料,製作出不同於以動物油脂生產充滿著油臭味的肥皂,成為大受歡迎的新品,而且將肥皂中"橄欖油成份佔72%以上,其餘為水"的製造標準稱之為" 馬賽皂"(Sabao the Marseiles),此高級皂洗後的觸感十分舒服.... 聽說在肥皂尚未以合成洗濟大量生產前,在美國, 肥皂製造是女性的重要工作,製作一整年家中所需的肥皂...
(傳說四)(參考:維基百科)
據史料記載,最早的肥皂配方起源於西亞的美索不達米亞。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,人們便將1份油和5份鹼性植物灰混合製成清潔劑。在歐洲關於肥皂起源的傳說很多,一說古羅馬的高盧人,每遇節日便將羊油和山毛櫸樹灰溶液攪成稠狀,塗在頭髮上,梳成各種髮型。一次,節日突遇大雨,髮型淋壞了,人們卻意外發現頭髮變乾凈了。又傳說,羅馬人在祭神時,燒烤的牛羊油滴落在草木灰里,形成了 “油脂球”。婦女們洗衣時發現,沾了 “油脂球”的衣服更易洗乾凈。這都說明瞭人們用動物脂肪與草木灰(鹼)皂已用千年曆史。
考古學家在義大利龐貝古城遺跡中發現了制肥皂的作坊。說明羅馬人早在公元2世紀已經開始了原始的肥皂生產。中國人也很早就知道利用草木灰和天然鹼洗滌衣服,人們還把豬胰腺、豬油與天然戌混合,製成塊,稱 "胰子”。
早期的肥皂是奢侈品,直至1791年法國化學家盧布蘭用電解食鹽方法廉價制取燒鹼成功,從此結束了從草木灰中制取鹼的古老方法。1823年,德國化學家契佛爾發現脂肪酸的結構和特性,肥皂即脂肪酸的一種。19世紀末,製皂工業由手工作坊最終轉化為工業化生產。
肥皂之所以能去污,是因為它有特殊的分子結構,分子的一端有親水性,另一端則有親油脂性,在水與油污的界面上,肥皂使油脂乳化,讓油脂溶於肥皂水中;在水與空氣的界面上,肥皂圍住空氣的分子形成肥皂泡沫。原先不溶於水的污垢,因肥皂的作用,無法再依附在衣物錶面,而溶於肥皂泡沫中,最後被整個清洗掉。
18世紀法國人利用鹽及石炭製作“人工蘇打”,取代傳統自灰燼中取出的鹼汁。到了19世紀,德國人發明以電氣分解食鹽水來製作氫氣化鈉;自此之後,苛性鈉(氫氧化納)的普及,讓肥皂從原本只有王宮貴族買得起的商品,搖身一變成為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必須品。
肥皂的材料來源,是從橡樹、山毛櫸等木材中提煉澀汁,做為鹼汁的來源,如果不夠,就從暖爐的灰燼中添加。有了鹼汁,再從動物脂肪或是料理用的植物油取得油脂,但一旦油水分離,就得再重頭來過 。 (傳說五)馬賽皂的傳說 資料來源:前田京子 最愛手工皂
十二世紀時,在地中海沿岸的都市包括義大利的威尼斯以及法國的馬賽等,開始利用地中海地區的特產「橄欖油」與地中海海藻灰,製作出不同於以往充斥著動物油脂臭味的肥皂,而成為新興的優質皂。
特別是在法國南部的馬賽,此地除了原料供應無虞,又因位居歐洲中央,地理位置上的優勢,使得馬賽發展成為肥皂產業的中心。到了十七世紀,當時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因為擔心隨著肥皂需求量增加,會造成劣質皂的大量產生,因此為了要避免劣質皂上市,便將製作肥皂的獨占權給了馬賽。
接著更制定出嚴格的製造標準,所以才有「馬賽皂的材料中72%為橄欖油,其餘為水」這種標準。
進入十九世紀之後,這基準逐漸轉變為「材料中油脂72%以上為橄欖油」製作出的就是所謂的「Sapao the Marseilles」,同樣屬於高級皂,直到現在,馬賽皂依舊延續這樣嚴格的標準。
在當時,還曾經發生過橄欖油欠收的情形,所以曾經藉由蒸氣船到遙遠的南方各國,尋找可以替代橄欖油的油類,也因為如此,才發現其他不同的油脂。